第八章 誰動了誰的奶酪?(2 / 3)

意匠之心,設計之心也。意匠與工匠不同,意匠是具有創造性思維,有格局和審美高度的設計師。“意匠”一詞最早出現在晉代陸機的《文賦》中,這是中國第一部關於文學創作的理論著作。其中有“辭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為匠”,指的是文章的立意和構思。後來其寓意融入了新的語境,成為設計營造的代名詞。意是意念,意象,意境,意味,“意在形先,匠心獨運”。他們讓設計從“技”入“道”,以“器”載“道”,啟發人們關照內心,思考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相處等。“意匠”是《匠心傳奇》所挖掘和關注的核心,它對應了國際上Retro-innovation的理念,指在追溯曆史中汲取靈感,在傳承中創新創造,用未來回應過去。

雲錦是燦若雲霞般的織物,工藝非常複雜,熟練的工人一天也隻能織五六厘米而已。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曾說:“凡工匠結花本者,心計最精巧。畫師先畫何等花色於紙上,結本者以絲線隨畫量度,算計分寸杪忽而結成之。張懸花樓之上,即結者不知成何花色,穿綜帶經,隨其尺寸,度數提起衢腳,梭過之後居然花現。”今天看來,這結花本的功夫就是計算機編程,由織機較高位置上的工匠層層釋放,傳導到一層的織工手中,展現了古人出色的空間想象能力。金文先生是雲錦織造的非遺傳承人。他接到複製萬曆皇帝龍袍的任務,從起稿,做意匠,到結花,上機,織造,任由上百萬條經線,上千條緯線,交織出上億個結點,竟沒有一絲一毫的差錯。在不同時間,不同溫度、濕度下織出的圖案,提花花紋嚴絲合縫,應該是人力的極限吧。這種技藝的嫻熟已經達到直覺的地步,意到手到,甚至都不必用眼睛看。莊子曾記錄孔子遇到一位善於粘知了的駝背老人,他“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孔子感歎道:“用誌不分,乃凝於神。”庖丁解牛,熟能生巧,出神入化,也是同樣的道理。

“得之於手,應乎於心”,服裝設計師馬可希望用更簡單的方式達到更高品質的生活。返璞歸真,回歸自然是她的理念。用傳統工藝紡紗織布,用天然染料染色,再加手工縫製,這種慢節奏的生活是她對當下快節奏社會的回應。在交友做事都務求功利,務求“有用”的時代,她以“無用”自詡,呼喚人們重新發現傳統手工藝的價值,也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以及我們與自然的關係。她的“意”不僅是意境,也有了意義。她用上萬條蠶寶寶在立體框架上直接吐絲而成的服裝,再無一針一線的添加,被命名為“天衣無縫”。天與人共同完成一件作品,其不確定性,正是這件作品的妙處所在。

心無旁騖,渾然忘我,這不就是心理學中的“福流”,佛學中的“正念”嗎?現代人的諸多煩惱與痛苦往往來自過多的欲望,心思漂浮。我們手上做著什麼,腦子裏卻想著其他,嘴上說的是另外的什麼,身心分離,焦慮不堪。而我發現,意匠們在設計時,手做時,都全神貫注,心態沉靜,眼神明澈。漆器大師甘而可說,他早晨開始做漆,就忘了時間,一晃天怎麼要黑了?真有“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之感,內心充滿喜悅。意匠在積年累月的創造中,個體本身也在發生變化,所謂人磨漆,漆磨人,就是磨性子。磨掉虛浮焦躁之氣,練到心平氣和。造物也是修身。

心手相印是幸福,心心相印就是和諧。意匠們對自然和人性的觀察與領悟,設計時的想象與創造,製作時的心手之靈巧與和諧,給予器物以情感的溫度,最終在觀看者的內心引發共鳴與感動。這,大概就是人類智能的美妙傳遞吧。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時間。甘而可先生做一隻漆瓶,往往需要兩三年的時間。有一天,他的太太揶揄他說:“你看咱家門口的平地上起了一座樓,而你連一個瓶子還沒做完。”甘而可回答說:“樓房如果品質不好,幾十年就要拆掉。而我的瓶子,三百年也不會變形。那時候會有人捧著它,欣賞到它的美,體會到我今天的用心。”

此心,就是我們與機器的區別。

“打開未來界麵,看遍人間值得,50歲的大女孩楊瀾引領20歲的《楊瀾訪談錄》,即將開啟的是一個價值與流量共舞,精神與看點並存,燦爛與魔幻聯動,成熟與成長交互的大時代。”

我們該從哪裏開始?

“黑天鵝、爆冷”,在2016年11月9日,迅速發酵成為全球熱詞。

這一天,中國北京一場原本溫馨的歡迎晚宴也由此降溫。當沒有任何從政經驗的商人唐納德·特朗普戰勝前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贏得總統選舉,成為美國第四十五任總統的消息傳來,作為主人一方的楊瀾,從宴會主賓、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李·布林格先生的表情中讀出了四個字:如喪考妣。

“我們的同胞在想什麼?為什麼會選擇這樣一個人?這真是美國政治曆史上非常黑暗的一天”,對於這位母校校長的驚愕與困惑,楊瀾的共情更多來自媒體人的角度。“美國總統大選應該是2016最成功真人秀吧,媒體的新聞版和娛樂版徹底打通。”未及等待晚宴的結束,李·布林格就與楊瀾等中國友人匆匆作別,提前結束中國的訪問之旅,返回了哥倫比亞大學。

令人大跌眼鏡的大選結果給美國各高校普遍帶來震驚和困惑,次日,為回應校園的焦慮氣氛,布林格校長發表了《致全校師生書》:我一生中都從未經曆過這樣的抉擇:這一選舉結果既獲得了大量的支持,也引發了同樣多的不安不適。為此,他提出了三點建議:1.把心中所想表達出來;2.尊重不同意見,理性探討,拒絕暴力;3.堅持學術研究和學習,因為這不僅是大學的使命,也是彌合分歧之路。

狗血劇的反轉,正是曆史性的拐點。精英和網民,主流媒體與社交媒體,特朗普與希拉裏,到底誰搶了誰的風頭,誰又動了誰的奶酪?解讀布林格校長的不安與不適,更加劇了楊瀾心中的一個疑問:為什麼那麼多聰明人的預判都是錯誤的?智能的定義和法則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