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誰動了誰的奶酪?(1 / 3)

機器甚至把“手”伸進了藝術領域。2018年,佳士得拍賣行第一次拍賣了人工智能“創作”的藝術品。在我的采訪過程裏,英國法爾茅斯大學的西蒙·科爾頓教授就以人工智能“繪畫傻瓜”為驕傲。“繪畫傻瓜”不傻,它已經學習了上萬種繪畫方法和風格,還能根據每天的新聞,選取合適的“情緒”來進行創作。“繪畫傻瓜”的作品算得上是藝術嗎?

當我拿著它的作品找到畫家葉永青先生時,他的解釋是:“人的藝術是關於我們的主觀感受的,常常是我們的偏見,我們自身的不完美定義了作品。但機器的作品看上去‘很正確’,它似乎還是關於‘方法’的,而不是‘理念’的,更難以表達意義。”當時,我的兒子正在大學讀藝術史和視覺藝術專業。他認為,“人類的藝術創作是一種‘表達’,而機器的隻能算是‘反應’。”我對他刮目相看。

人工智能能判斷“美”與“醜”,“善”與“惡”嗎?能不能把人類的價值觀“預設”在人工智能裏呢?有人做過一個網絡調查,“如果一輛自動駕駛汽車遇到特殊情況,路上的兩個行人中必有一人會被撞到,請問你認為汽車的預設程序裏應該優先救誰的性命:老人還是孩子,男人還是女人,公民還是罪犯,銀行家還是乞丐……”做測試的人們一開始似乎能做出選擇,漸漸地卻失去選擇的信心。如果人對自己的價值觀都無法達成一致,該怎麼設計機器呢?結論其實是:“我們必須這樣設計自動駕駛汽車,那就是讓它盡一切可能避免出現在這樣的困境裏。”

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人類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機器沒有善惡,它們隻是放大了人性的善惡。

人工智能就像一麵鏡子,照見人類智能的神奇。機器靠大數據學習,人類卻能憑借小樣本舉一反三。一個孩子見過兩三隻貓就知道什麼是貓。當孩子與貓玩耍時,孩子在動,貓也在動,我們的頭腦善於在這種互動中從多領域獲得知識,並建立認知世界的模型,再應用到日後的實踐中,解決新的問題。人類大腦皮層的神經網絡(我們擁有100億個神經元和突觸)啟發了機器學習的卷積神經網絡係統,大大提升了機器識別的準確率。那麼反過來呢?人工智能也讓我們認識到,想象力與創造力,同理心和交流能力,都是我們人類智能的特點。CSAIL的主任Daniela Rus女士說:“讓我們把計算和記憶的事交給機器,把人類最擅長的綜合思考和創造力留給自己。未來的世界是人機合作的時代。”機器的歸機器,人類的歸人類。

2018年,《楊瀾訪談錄》的團隊製作了12集文化探索節目《匠心傳奇》,似乎正是對探尋人工智能的回應與平衡。科學與藝術,就像文明的一對翅膀,鼓動起時代的勁風,留下人類的精神印跡。

機器甚至把“手”伸進了藝術領域。2018年,佳士得拍賣行第一次拍賣了人工智能“創作”的藝術品。在我的采訪過程裏,英國法爾茅斯大學的西蒙·科爾頓教授就以人工智能“繪畫傻瓜”為驕傲。“繪畫傻瓜”不傻,它已經學習了上萬種繪畫方法和風格,還能根據每天的新聞,選取合適的“情緒”來進行創作。“繪畫傻瓜”的作品算得上是藝術嗎?

當我拿著它的作品找到畫家葉永青先生時,他的解釋是:“人的藝術是關於我們的主觀感受的,常常是我們的偏見,我們自身的不完美定義了作品。但機器的作品看上去‘很正確’,它似乎還是關於‘方法’的,而不是‘理念’的,更難以表達意義。”當時,我的兒子正在大學讀藝術史和視覺藝術專業。他認為,“人類的藝術創作是一種‘表達’,而機器的隻能算是‘反應’。”我對他刮目相看。

人工智能能判斷“美”與“醜”,“善”與“惡”嗎?能不能把人類的價值觀“預設”在人工智能裏呢?有人做過一個網絡調查,“如果一輛自動駕駛汽車遇到特殊情況,路上的兩個行人中必有一人會被撞到,請問你認為汽車的預設程序裏應該優先救誰的性命:老人還是孩子,男人還是女人,公民還是罪犯,銀行家還是乞丐……”做測試的人們一開始似乎能做出選擇,漸漸地卻失去選擇的信心。如果人對自己的價值觀都無法達成一致,該怎麼設計機器呢?結論其實是:“我們必須這樣設計自動駕駛汽車,那就是讓它盡一切可能避免出現在這樣的困境裏。”

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人類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機器沒有善惡,它們隻是放大了人性的善惡。

人工智能就像一麵鏡子,照見人類智能的神奇。機器靠大數據學習,人類卻能憑借小樣本舉一反三。一個孩子見過兩三隻貓就知道什麼是貓。當孩子與貓玩耍時,孩子在動,貓也在動,我們的頭腦善於在這種互動中從多領域獲得知識,並建立認知世界的模型,再應用到日後的實踐中,解決新的問題。人類大腦皮層的神經網絡(我們擁有100億個神經元和突觸)啟發了機器學習的卷積神經網絡係統,大大提升了機器識別的準確率。那麼反過來呢?人工智能也讓我們認識到,想象力與創造力,同理心和交流能力,都是我們人類智能的特點。CSAIL的主任Daniela Rus女士說:“讓我們把計算和記憶的事交給機器,把人類最擅長的綜合思考和創造力留給自己。未來的世界是人機合作的時代。”機器的歸機器,人類的歸人類。

2018年,《楊瀾訪談錄》的團隊製作了12集文化探索節目《匠心傳奇》,似乎正是對探尋人工智能的回應與平衡。科學與藝術,就像文明的一對翅膀,鼓動起時代的勁風,留下人類的精神印跡。

天工開物,匠心造物。凡造物者必具匠心。“心”在中華文化裏有複雜深厚的含義,它既是對世界的認知和判斷,也是情感和意誌所在,即朱熹所謂的“道心”。至王陽明的心學,格物致知,天理即在我心,所以“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所以翻譯起來,這“心”不是Heart,倒是Mind更貼切,但它不僅僅是理智,更包含著情感與靈性,道德與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