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古文明之金匱真言論(3 / 3)

“其類草木”,表明肝髒與草木類植物有著相似的屬性。草木生長需要陽光和雨露的滋養,而肝髒則需要氣血的滋養才能保持正常功能。

“其畜雞,其穀麥”,進一步說明了與肝髒相對應的動物和穀物。在中醫理論中,雞和麥都被認為與肝髒有著密切的關係,適量食用這些食物有助於滋養肝髒。

“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描述了肝髒與四時、天文現象的聯係。歲星(即木星)的運行與春季的氣候變化相對應,而春季正是肝氣旺盛的季節。因此,人們常說“春氣在頭”,意味著春季是養肝的好時節。

“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通過音律和數字來進一步闡述肝髒的特性。在中醫理論中,角音被認為與肝髒相應,而數字八則與肝髒的某些特性或功能有關。通過這些對應關係,可以推斷出肝髒與筋的密切聯係,當肝髒功能失調時,筋脈也可能受到影響。

“其臭臊”,指出臊味與肝髒的對應關係。在中醫理論中,不同的氣味與五髒有著特定的聯係,臊味作為肝髒的代表氣味,有助於人們通過嗅覺感知肝髒的狀態。

綜上所述,岐伯的回答通過闡述東方青色與肝髒的對應關係,以及肝髒與自然環境、人體其他部分的聯係,展示了中醫理論中五行學說在解釋人體生理病理現象方麵的獨特視角和深刻內涵。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於心,故病在五髒。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穀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征,其數七,其臭焦。

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南方赤色與心髒之間的關聯,以及如何通過觀察自然現象來推斷人體疾病的情況。以下是對這段文字的詳細解釋:

首先,“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於心,故病在五髒。”這裏描述了南方赤色與心髒之間的相通關係。在中醫理論中,五色(青、赤、黃、白、黑)與五髒(肝、心、脾、肺、腎)有對應關係,其中赤色正對應心髒。同時,這裏提到“開竅於耳”,意味著心髒的功能狀態與耳朵的健康也有聯係。當心髒功能出現問題時,可能表現為耳部的不適或相關症狀。此外,“藏於心,故病在五髒”意味著心髒的健康狀況直接影響整個五髒係統,因為心是君主之官,主宰著人體的生命活動。

接下來,“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穀黍”描述了與心髒相關聯的味道、性質、動物和穀物。苦味與心髒相應,火則代表心髒的屬性(熱性),羊是與心髒相關聯的動物,而黍則是與心髒相應的穀物。這些聯係有助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飲食調養來維護心髒的健康。

“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說明心髒的功能與四時(季節)的變化以及天上的熒惑星(火星)有對應關係。這種對應關係體現了中醫理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體與自然環境是相互影響、相互呼應的。

“是以知病之在脈也”意味著通過觀察心髒的相關表現,我們可以推斷出疾病可能發生在血脈中。這是因為心主血脈,心髒的功能狀態直接影響到血脈的通暢與否。

最後,“其音征,其數七,其臭焦”進一步描述了與心髒相關的音律、數字和氣味。征音與心髒相應,數字七則代表與心髒有關的某種特性或規律,而焦味則與心髒的屬性相聯係。這些描述有助於我們從多個維度來理解和把握心髒的功能特點。

綜上所述,這段文字通過描述南方赤色與心髒的關聯以及與其他自然現象的對應關係,展示了中醫理論中五行學說在解釋人體生理病理現象方麵的獨特視角和深刻內涵。同時,也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養心髒,以維護身體的健康。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穀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

這段描述來自中醫的五行學說,主要闡釋了中央黃色與脾髒之間的緊密聯係,以及這種聯係如何反映在人體的生理病理上。以下是詳細的解釋: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指出了中央方位的黃色與脾髒之間的對應關係。在五行學說中,黃色代表土,而脾髒則與土相應。這種對應關係意味著中央的氣候、環境等因素與脾髒的功能狀態有著密切的關係。

“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說明了脾髒與口腔、舌頭之間的密切聯係。中醫認為,脾髒的功能狀態會影響到口腔的健康,特別是舌頭的功能。當脾髒功能失調時,可能會出現舌頭腫大、味覺減退等症狀。

“其味甘”,指的是甘味與脾髒的對應關係。在中醫飲食調養中,甘味食物往往被認為具有滋養脾髒的作用。

“其類土,其畜牛,其穀稷”,進一步說明了與脾髒相對應的物象。土是脾髒的屬性,而牛和稷(即粟,一種穀物)則分別代表與脾髒相應的動物和穀物。這些物象都與脾髒的功能特點密切相關,有助於我們深入理解脾髒的特性。

“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描述了脾髒與四時、天文現象的聯係。鎮星(即土星)的運行與中央的氣候變化相對應,而脾髒的功能則與四時中的長夏季節最為相關。這種對應關係體現了中醫理論中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

“是以知病之在肉也”,指出通過觀察脾髒的相關表現,可以推斷出疾病可能發生在肌肉組織中。這是因為脾主肌肉,脾髒的功能狀態直接影響到肌肉的生長和發育。

“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進一步描述了與脾髒相關的音律、數字和氣味。宮音與脾髒相應,數字五則代表與脾髒有關的某種特性或規律,而香氣則與脾髒的屬性相聯係。這些描述有助於我們從多個維度來理解和把握脾髒的功能特點。

綜上所述,這段描述通過闡釋中央黃色與脾髒之間的對應關係以及這種關係在人體生理病理上的體現,展示了中醫五行學說在解釋人體結構和功能方麵的獨特視角和深刻內涵。同時,也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養脾髒,以維護身體的健康。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穀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

這段描述繼續沿用中醫五行學說的思路,將西方白色與人體肺部聯係在一起,並探討了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關聯。以下是對這段文字的詳細解釋: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這裏明確指出了西方方位的白色與人體肺部之間的對應關係。在五行學說中,西方和白色都代表著金,而金與肺髒相應。這種對應關係揭示了自然界方位、顏色與人體髒腑之間的密切聯係。

“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背”,這句話進一步闡述了肺部與鼻子、背部之間的生理聯係。中醫認為,肺開竅於鼻,即鼻子的通氣功能與肺氣的宣發肅降密切相關。同時,肺髒也藏有精氣,當肺部功能異常時,可能會影響到背部的健康,出現背痛等症狀。

“其味辛”,指的是辛味與肺部的對應關係。在中醫飲食調養中,辛味食物往往被認為具有發散、行氣的作用,適量食用可以有助於宣發肺氣。

“其類金,其畜馬,其穀稻”,這部分描述了與肺部相應的物象。金作為肺部的屬性,代表堅硬、清澈的特性;馬作為與肺髒相應的動物,體現了肺部功能的活躍和奔放;稻作為與肺髒相應的穀物,則與肺部的滋養和生長有關。

“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說明肺部與四時氣候變化以及天上的太白星(金星)有著相應的關係。這種對應關係體現了中醫理論中人與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觀念。

“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這句話指出通過觀察肺部的相關表現,可以推斷出疾病可能發生在皮毛層麵。這是因為肺主皮毛,肺部功能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皮毛的榮枯。

“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最後這部分進一步描述了與肺部相關的音律、數字和氣味。商音與肺部相應,數字九則代表與肺部有關的某種特性或規律,而腥味則與肺部的屬性相聯係。這些描述有助於我們從多個維度來理解和把握肺部的功能特點。

綜上所述,這段描述通過闡釋西方白色與肺部之間的對應關係以及這種關係在人體生理病理上的體現,展示了中醫五行學說在解釋人體結構和功能方麵的獨特視角和深刻內涵。同時,也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養肺部,以維護身體的健康。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溪。其味鹹,其類水,其畜彘,其穀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

這段描述同樣基於中醫五行學說,將北方黑色與人體腎髒相聯係,並進一步闡釋了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關聯。以下是對這段文字的詳細解釋: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指出北方方位的黑色與人體腎髒之間的對應關係。在五行學說中,北方和黑色都代表著水,而水與腎髒相應。這種對應關係體現了自然環境與人體髒腑之間的密切聯係。

“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溪”,這句話描述了腎髒與二陰(即前陰和後陰,前陰包括尿道口和生殖器,後陰指肛門)之間的生理聯係。腎髒主司水液代謝,開竅於二陰,即水液的排泄與腎髒的功能密切相關。同時,腎髒藏有精氣,當腎髒功能異常時,可能會出現水道不利、小便異常等症狀,中醫中將這些症狀描述為“病在溪”。

“其味鹹”,指的是鹹味與腎髒的對應關係。在中醫理論中,鹹味食物往往被認為具有滋養腎髒的作用。

“其類水,其畜彘,其穀豆”,這部分描述了與腎髒相應的物象。水作為腎髒的屬性,代表流動、滋潤的特性;彘(即豬)作為與腎髒相應的動物,體現了腎髒功能的深厚和滋養;豆作為與腎髒相應的穀物,則與腎髒的滋養和生長有關。

“其應四時,上為辰星”,說明腎髒與四時氣候變化以及天上的辰星(水星)有著相應的關係。這種對應關係體現了中醫理論中人與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觀念。

“是以知病之在骨也”,這句話指出通過觀察腎髒的相關表現,可以推斷出疾病可能發生在骨骼層麵。這是因為腎主骨生髓,腎髒功能的強弱直接影響到骨骼的生長和發育。

“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最後這部分進一步描述了與腎髒相關的音律、數字和氣味。羽音與腎髒相應,數字六則代表與腎髒有關的某種特性或規律,而腐臭則與腎髒的屬性相聯係。這些描述有助於我們從多個維度來理解和把握腎髒的功能特點。

綜上所述,這段描述通過闡釋北方黑色與腎髒之間的對應關係以及這種關係在人體生理病理上的體現,進一步展示了中醫五行學說在解釋人體結構和功能方麵的獨特視角和深刻內涵。同時,也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養腎髒,以維護身體的健康。

故善為脈者,謹察五髒六腑,一逆一從,陰陽表裏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於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這段話主要描述了善於診脈的醫生如何細致地觀察和診斷病情。以下是這段文字的詳細解釋:

首先,“故善為脈者,謹察五髒六腑”,這裏強調了一個優秀的診脈醫生必須細心而謹慎地審查五髒六腑的變化。五髒六腑是中醫理論中對人體內部主要器官的總稱,它們共同維持著人體的生命活動。通過診脈,醫生能夠感受到這些器官在氣血運行、功能協調等方麵的微妙變化。

“一逆一從,陰陽表裏雌雄之紀”,這句話進一步闡釋了診脈醫生需要關注的重點。其中,“一逆一從”指的是氣血運行的順逆情況,即氣血是否在正常的軌道上流動;“陰陽表裏雌雄之紀”則是對人體陰陽、表裏、虛實等狀態的判斷。這些都是醫生通過診脈來把握病情的關鍵要素。

“藏之心意,合心於精”,這句話表明,醫生在診脈的過程中,需要將所有的觀察、判斷、推理都深深地記在心中,並融入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以精確把握病情的實質。

最後,“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這是對整個診脈過程的總結,也是對醫生的告誡。這裏的“非其人勿教”意味著診脈的技藝並非人人可學,需要具備一定的醫學基礎和天賦;“非其真勿授”則強調傳授技藝必須謹慎,要確保所傳之人真正具備學習和掌握這些技藝的能力和條件。而“是謂得道”則是對醫生精湛技藝和高尚醫德的高度讚揚,意味著他們真正掌握了中醫診脈的精髓。

綜上所述,這段話強調了診脈醫生在診斷病情時需要具備的細心、謹慎和專業知識,同時也提醒我們在學習和傳承中醫技藝時要保持敬畏和謹慎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