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 章 古文明之,生氣通天論(1 / 3)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是在闡述生命的根本原理和宇宙的自然法則。

首先,“夫自古通天者”表明自古以來,人們就認識到人類與天地自然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係和相通之處。這種相通性不僅僅是物質層麵的,更多的是指生命的起源、運行和宇宙間的規律是相通和一致的。

接下來,“生之本”強調了生命的根源或本質。這裏所說的“生”指的是生命的起源、存在和延續。而“本”則是指生命的根本所在,即生命的源泉和動力。

最後,“本於陰陽”則是揭示了生命的根本在於陰陽。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對基本概念,代表了對立統一、相互依存的兩個方麵。在中醫和道家思想中,陰陽被認為是宇宙間一切事物變化和發展的根本規律,也是生命活動的基本法則。生命的起源、運行和變化,都離不開陰陽的相互作用和調節。

綜上所述,黃帝的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古以來,人們就認識到生命的根本在於與天地自然的相通,而這種相通性是基於陰陽這一宇宙間的基本法則。因此,要理解生命的本質和運行規律,就必須深入研究陰陽之道,把握其精髓和內涵。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髒十二節,皆通乎天氣”是在闡述天地萬物與自然界氣息之間的相通關係。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描述的是一個廣闊的空間範圍,其中“天地之間”指的是我們所處的自然環境,包括天空和大地;“六合之內”則進一步強調了這種空間的全麵性,六合通常指上、下、東、南、西、北六個方向,代表整個宇宙空間。

“其氣九州、九竅、五髒十二節”則具體描述了在這個空間範圍內與天氣相通的各種實體。“九州”在古代指中國的各個區域,這裏用來泛指地上的各個地方;“九竅”指的是人體的九個孔竅,通常包括眼、耳、口、鼻等,它們是人體與外界交流的通道;“五髒十二節”則是指人體的內部器官和骨骼關節,它們共同維持著人體的生命活動。

“皆通乎天氣”則是這句話的核心意思,它指出無論是地上的九州,還是人體的九竅、五髒、十二節,它們都與自然界的天氣相通。這種相通性體現在它們都與自然界的陰陽五行之氣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自然界的氣息變化會影響到人體的生理機能,而人體的生命活動也會與自然界的氣息產生共鳴。

綜上所述,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天地之間,無論是地上的各個區域,還是人體的各個部分,它們都與自然界的天氣相通,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這種相通性體現了人與自然界的緊密聯係,也強調了人體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共生關係。

“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這句話是在闡述陰陽五行理論與人體的健康及壽命之間的緊密關係。

首先,“其生五”指的是木、火、土、金、水這五行。五行理論是中醫學和古代哲學中的重要概念,它代表了自然界的五種基本物質和能量狀態。這五行之間相互製約、相互滋生,維持著宇宙萬物的平衡與和諧。

其次,“其氣三”通常指的是三陰三陽,也就是陰陽之氣的三種不同狀態或表現形式。在中醫理論中,陰陽之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陰陽之氣的平衡與否,直接關係到人體的健康狀況。

接下來,“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意味著如果人體經常違反陰陽五行的變化規律,就會導致邪氣侵入,從而傷害身體。這裏的“邪氣”是指能夠導致人體功能紊亂、內外環境失衡的各種致病因素。當人體的陰陽平衡被打破,邪氣就有機會乘虛而入,引發各種疾病。

最後,“此壽命之本也”強調了陰陽五行平衡對於人體健康和壽命的重要性。隻有保持陰陽五行的平衡,才能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預防疾病的發生,從而延長壽命。

綜上所述,這句話的意思是:人體的生命活動基於陰陽五行的變化規律,如果經常違反這些規律,就會導致邪氣傷人,影響健康和壽命。因此,保持陰陽五行的平衡是維護人體健康和延長壽命的根本法則。

“蒼天之氣,清靜則誌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這句話是在闡述自然之氣與人體的健康之間的密切關係,並強調了順應自然的重要性。

首先,“蒼天之氣”指的是自然界的天氣或大氣環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蒼天往往象征著自然界的廣大和深遠,其氣息的變化對人體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

接著,“清靜則誌意治”意味著當自然界的天氣處於清淨、明朗的狀態時,人的精神狀態也會相應地變得平和、舒暢。這是因為自然界的清靜之氣能夠影響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態,使人感到寧靜、愉悅。

然後,“順之則陽氣固”是指如果人們能夠順應自然界的這種清淨之氣,就能夠保持體內的陽氣充足而穩固。在中醫理論中,陽氣代表著人體的活力和正氣,是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力量。因此,保持陽氣的充足和穩固對於人體的健康至關重要。

“雖有賊邪,弗能害也”進一步強調了順應自然的重要性。即使外界存在致病因素(即“賊邪”),由於人體內的陽氣穩固,這些致病因素也無法對人體造成傷害。

最後,“此因時之序”意味著這一切都是基於自然界的時序和規律。人們應該根據自然界的四時變化來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養生方法,以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保持身心的健康。

綜上所述,這句話的意思是:自然界的天氣如果保持清淨,人的精神狀態就會平和舒暢;順應這種清淨之氣,人體的陽氣就會穩固;即使遇到致病因素,也不會受到傷害。這一切都是基於自然界的時序和規律,人們應該順應自然,以保持健康。

“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解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主要講述的是聖人是如何順應自然、保持身心健康,以及當失去這種順應時,身體會出現何種狀況。

首先,“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這句話是在描述聖人的生活方式和修養。聖人能夠傳承和保持精神的清明與活力,通過順應天氣(即自然環境的變化)來與神明(即宇宙間的規律和真理)相通。這裏,“傳精神”意味著保持內心的清明和活力,“服天氣”則是指順應自然的變化,而“通神明”則是指達到與宇宙間的真理和規律相契合的境界。

接著,“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解散”這句話描述的是如果失去了與自然的順應和和諧,人體會出現的一係列問題。其中,“內閉九竅”指的是人體的九個孔竅(如眼、耳、口、鼻等)會出現功能障礙,影響人體與外界的信息交流;“外壅肌肉”則是指肌肉會變得僵硬和阻塞,影響身體的靈活性和運動能力;“衛氣解散”則是指保衛身體的正氣開始消散,人體的抵抗力會下降。

最後,“此謂自傷,氣之削也”是對上述狀況的總結和評價。失去與自然的順應和和諧,實際上是對自身的傷害,會導致人體內的正氣逐漸削弱。

綜上所述,這句話的意思是:聖人通過順應自然、保持精神的清明與活力來與宇宙間的真理和規律相通;如果失去了這種順應和和諧,人體就會出現各種功能障礙和正氣消散的狀況,這是自我傷害和正氣削弱的表現。這句話強調了順應自然、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是在闡述陽氣在人體中的重要作用,並將其與天空中的太陽進行類比。

首先,“陽氣者,若天與日”這句話將人體內的陽氣比作天空中的太陽。在自然界中,太陽是光和熱的源泉,為地球生物提供能量和溫暖;同樣地,在人體內,陽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負責維持身體的正常功能和代謝。

接下來,“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指出,如果陽氣失去了它應有的位置或功能,人體的生命活動就會受到影響,可能導致壽命縮短,身體健康狀況也會變得不明顯或不顯著。這裏的“失其所”可能指的是陽氣不足、被抑製或過度消耗等情況。

“故天運當以日光明”這句話進一步強調了太陽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太陽的光明使地球得以正常運轉,萬物得以生長繁衍。同樣地,人體內的陽氣也需要保持充足和明亮,以確保身體的正常運作。

最後,“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說明陽氣具有上升和保衛身體外部的功能。陽氣在人體內是向上運動的,它能夠抵禦外邪的入侵,保護身體不受外界病邪的傷害。同時,陽氣還能夠溫煦身體,使身體保持溫暖和舒適。

綜上所述,這句話的意思是:人體的陽氣就像天空中的太陽一樣重要,如果陽氣失去其應有的功能或位置,就會導致壽命縮短和身體健康狀況不佳。因此,陽氣需要保持充足和明亮,以維持身體的正常運作和抵禦外邪的入侵。

“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描述了寒邪對人體影響的一種表現。

因於寒:指因為受到寒邪的侵襲。在中醫理論中,寒邪是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之一,能夠引發疾病。

欲如運樞:“欲”表示趨勢或傾向,“運樞”指的是門軸,這裏用來比喻人體的活動應該像門軸轉動那樣靈活自如。受到寒邪侵襲後,人體應該有保持靈活自如的趨勢,以對抗寒邪造成的僵硬和阻滯。

起居如驚:“起居”指的是日常活動中的起身和臥床等行為,“如驚”表示突然或迅速。這句話描述了人在受寒後,可能會因為寒邪的影響而行動變得迅速或突然,似乎是被驚嚇到一樣。這可能是人體為了產生熱量、驅散寒邪而做出的一種反應。

神氣乃浮:“神氣”在中醫中指人的精神意識和生命活力,“浮”表示上浮或外散。這句話說明,受寒之後,人的神氣可能會上浮,表現為心慌、神不守舍等症狀,這是因為寒邪使得人體的陽氣被壓製,無法下沉內斂。

綜上所述,這句話的意思是:當人體受到寒邪的侵襲時,人體的活動會趨向於保持靈活以對抗寒邪,但日常活動中的起身和臥床等行為可能會變得突然,同時人的精神意識也可能會變得上浮、不穩定。這是寒邪對人體的一種典型影響,提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描述了在暑熱天氣下人體出現的某些病理反應。

因於暑汗:這裏“因於暑”指的是人體受到暑熱天氣的影響,“汗”是暑熱天氣下人體自然反應之一,即出汗。暑熱天氣會使人體溫度升高,為了維持體溫平衡,人體會通過出汗來散熱。

煩則喘喝:“煩”指的是煩躁不安的情緒狀態,“喘喝”是形容呼吸急促、聲音粗重的樣子。在暑熱天氣下,人體容易感到煩躁,這種煩躁情緒可能進一步導致呼吸急促,出現喘喝的症狀。這是因為暑熱耗傷人體的陰液,使得呼吸係統的功能受到影響。

靜則多言:這裏的“靜”並非指真正的安靜狀態,而是相對於“煩”而言的一種較為平靜的情緒狀態。“多言”指言語增多,可能是由於暑熱導致心神不寧,使人容易說話,甚至可能出現自言自語的情況。這也可能是人體在暑熱天氣下為了調節自身狀態而采取的一種反應。

綜合起來看,這句話描述了在暑熱天氣下,人體因出汗過多而耗傷陰液,導致情緒煩躁、呼吸急促、言語增多等一係列病理反應。這提示我們在暑熱天氣下要注意調節情緒,保持平和的心態,同時適當補充水分,以維持身體的陰液平衡。

“體若燔炭,汗出而散”用以形容人體在某種病理狀態下的表現以及隨後通過出汗而達到病情緩解的過程。

首先,“體若燔炭”中的“體”指的是身體,“燔炭”則形容火勢旺盛,熾熱無比。這一比喻用於描述人體在某種病理狀態下,如外感熱病時,身體出現的高熱症狀,就像被烈火焚燒一樣。這種情況下,患者通常會感到身體發熱、口渴、煩躁不安等。

接下來,“汗出而散”描述了病情緩解的過程。“汗出”指的是人體通過出汗的方式調節體溫,排出體內的熱量和濕氣。“而散”則表示病情得到緩解,高熱症狀逐漸消散。在中醫理論中,出汗被視為一種重要的病理生理反應,也是治療外感熱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出汗,可以排出體內的病邪,調節體溫,從而達到緩解病情的目的。

綜上所述,這句話的意思是:當人體出現高熱症狀時,就像被烈火焚燒一樣;隨後通過出汗的方式調節體溫,排出病邪,病情得到緩解。這體現了中醫對於外感熱病治療的理解,即通過調節人體的生理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同時,也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身體的陰陽平衡,避免外感病邪的侵襲。

“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馳長。緛短為拘,馳長為痿。”主要描述了濕氣對人體的影響,特別是濕氣滯留引起的各種症狀。

首先,“因於濕,首如裹”意味著當人體受到濕邪侵襲時,頭部會感到像有重物包裹一樣沉重。這是因為濕邪阻礙了頭部的氣血運行,使人感到頭部沉重不適。

接下來,“濕熱不攘”描述的是濕邪在體內滯留並鬱積成濕熱的狀態。如果濕熱不能及時排出,就會對身體造成進一步的傷害。

“大筋緛短,小筋馳長”則描述了濕熱對人體筋脈的影響。大筋緛短意味著較大的筋脈變得短縮、緊張,而小筋馳長則表示較小的筋脈變得鬆弛、伸長。這種變化是由於濕熱阻滯了筋脈的氣血流通,導致筋脈失去正常的彈性。

最後,“緛短為拘,馳長為痿”進一步解釋了筋脈變化導致的具體症狀。緛短(即短縮)的筋脈會導致拘攣的症狀,表現為關節活動不利、肌肉僵硬等;而馳長(即鬆弛)的筋脈則會導致痿弱的症狀,表現為肌肉無力、鬆弛等。

總體來說,這段話強調了濕邪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特別是當濕邪轉化為濕熱並滯留體內時,會對筋脈造成損害,導致一係列的症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注意避免濕邪的侵襲,保持身體的陰陽平衡。如有相關症狀出現,應及時就醫調理。

“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主要描述了氣邪致病的特點以及由此引發的陽氣衰竭的病理過程。

首先,“因於氣,為腫”意味著當人體受到氣邪(如風邪)的侵襲時,可能會導致水腫的症狀。氣邪致病往往表現為氣的流通不暢或氣機的紊亂,這種病理變化可能導致水液代謝的失衡,從而引發水腫。

接下來,“四維相代”是一個較為深奧的概念。在中醫理論中,“四維”通常指的是四肢或身體的四個方位,而“相代”則表示交替或更替。這裏,“四維相代”可能指的是四肢或身體各部位因氣邪的影響而交替出現病變或不適。這種交替出現的病理變化可能表現為四肢腫脹、疼痛、麻木等症狀的反複發作或遷移。

最後,“陽氣乃竭”是描述氣邪致病的最終病理結果。陽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源泉,具有溫煦、推動、氣化等作用。當氣邪致病導致陽氣受損或耗竭時,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將受到嚴重影響,可能出現一係列嚴重的病理表現,如精神萎靡、畏寒肢冷、麵色蒼白等。

綜上所述,這段話強調了氣邪致病的特點及其對陽氣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注意防範氣邪的侵襲,保持身體的陰陽平衡。如有相關症狀出現,應及時就醫調理,以維護身體的健康。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主要描述了陽氣在人體內的運行規律,以及因煩勞過度導致的陽氣亢盛、精氣耗竭等病理變化。

首先,“陽氣者,煩勞則張”意味著人體的陽氣在受到煩勞過度的影響時,會變得亢盛或緊張。煩勞不僅指身體上的過度勞累,還包括精神上的過度緊張和憂慮。這種過度的煩勞會導致陽氣亢盛,從而破壞陰陽平衡。

接著,“精絕”描述的是因陽氣亢盛而導致的精氣耗竭。陽氣過亢會消耗體內的精氣,使其逐漸枯竭。精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它的耗竭會嚴重影響身體的健康。

“辟積於夏”則指出了這種病理變化在夏季尤為明顯。夏季氣候炎熱,人體陽氣本就旺盛,若再加上煩勞過度,陽氣亢盛的情況會更加嚴重。這種陽氣的辟積(即積聚)會導致一係列病理變化。

“使人煎厥”描述了陽氣亢盛、精氣耗竭導致的嚴重後果——煎厥。煎厥是一種嚴重的病症,表現為高熱、頭暈、甚至昏厥等症狀。這是因為陽氣過亢,煎灼體內的陰液,導致陰液枯竭,無法製約陽氣,從而引發一係列熱病症狀。

最後,“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進一步描述了煎厥病症的嚴重表現。陽氣亢盛、陰液枯竭會導致目盲(視力喪失)、耳閉(聽力喪失)等嚴重症狀。同時,患者會感到身體內部像崩潰的城牆一樣潰散(潰潰乎若壞都),病情像洪水一樣難以遏製(汨汨乎不可止)。

綜上所述,這段話強調了煩勞過度對陽氣的損傷以及由此引發的嚴重後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煩勞,以維護身體的陰陽平衡。同時,對於已經出現的陽氣亢盛、精氣耗竭等症狀,應及時就醫調理,以免病情惡化。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這句話的意思是,當人體陽氣在大怒時,會出現上逆的情況。此時,血液會隨陽氣上升,導致形與氣相互脫離,相互隔絕,血液淤積於上部。這種病理變化會導致人突然昏厥,即薄厥的發生。薄厥是中醫中的一種病證名,指因大怒迫使氣血上逆於心胸或頭部所致的突然昏厥之證。

具體來說,“形氣絕”指的是氣逆血瘀上與身體的其它部位隔絕,“血菀於上”指的是血液鬱積於頭部,“薄厥”則是因氣血逆亂導致的嚴重昏厥。

因此,保持情緒的穩定,避免大怒等強烈的情緒刺激,對於維護人體的陽氣和整體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注意調節情緒,保持心態平和,以維護身體的陰陽平衡。如有相關症狀出現,應及時就醫調理。

“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是中醫理論中對某種病理狀態的描述。具體來說:

“有傷於筋”指的是筋脈受到了損傷。在中醫理論中,筋是連接骨骼、維持身體運動功能的重要組織。當筋受到損傷時,可能會影響到身體的運動能力和姿勢。

“縱”描述的是筋脈鬆弛不收的狀態。這可能是由於筋脈受傷後,氣血不能正常滋養,導致筋脈失去原有的彈性和緊致度。

“其若不容”則形容了這種病理狀態下的具體表現。“不容”可以理解為“不用”或“不受支配”,即肢體不能隨意運動,好像不受意誌支配一樣。這可能是由於筋脈鬆弛後,肌肉和關節的運動功能受到影響,導致動作不協調或無法完成。

綜上所述,“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描述的是筋脈受傷後,出現鬆弛不收、肢體運動功能受限的病理狀態。這種狀態可能表現為動作不協調、肌肉無力、關節疼痛等症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注意保護筋脈,避免過度勞損和外傷,以維護身體的運動功能。如有相關症狀出現,應及時就醫調理。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是中醫理論中對一種病理現象的深刻描述。

首先,“汗出偏沮”意味著在出汗時,身體的某一側(左側或右側)出現異常的出汗現象,而另一側則相對無汗或少汗。這種偏沮的現象通常是由於氣血運行不暢、髒腑功能衰退或受到外界病邪侵襲等原因導致的。

進一步地,“使人偏枯”則揭示了“汗出偏沮”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偏枯在中醫中指的是半身不遂的症狀,即身體的一側出現功能障礙,如肢體無力、麻木或活動不便等。這是因為長期的“汗出偏沮”可能導致氣血運行更加不暢,進而影響到身體的正常功能,最終引發半身不遂等嚴重疾病。

綜上所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這句話告誡我們,要關注身體的出汗情況,特別是當出現偏沮現象時,應及時就醫調理,以防病情惡化導致半身不遂等嚴重後果。同時,也要注意保持身體的陰陽平衡,避免過度勞累和情誌不暢等因素對身體的損傷。

“汗出見濕,乃生痤疿”是中醫理論中對皮膚疾病發生原因的一種描述。

首先,這句話中的“汗出”指的是人體在運動、勞作或天氣炎熱時出汗的現象。出汗是人體調節體溫、排泄廢物的一種自然過程。然而,當出汗後遇到“濕”時,就可能引發皮膚問題。

“濕”在中醫理論中既指外界環境的濕氣,如潮濕的氣候、雨水等,也指體內濕氣過重的情況。當人體出汗後,毛孔張開,如果此時遭遇濕氣,濕氣就有可能侵入毛孔,與體內的熱邪相結合,形成濕熱。

“痤”和“疿”都是中醫對皮膚疾病的描述。“痤”通常指的是小癤瘡,即皮膚上出現的紅腫、疼痛的小結節;“疿”則指的是汗疹,即因汗液排出不暢而導致的皮膚炎症,表現為皮膚上出現的小水泡或紅疹。

因此,“汗出見濕,乃生痤疿”的意思是說,當人體在出汗後遭遇濕氣,濕氣與體內的熱邪相結合,就可能引發皮膚上的痤瘡和汗疹等病變。這提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在出汗後立即接觸濕氣,如避免在汗濕的情況下進入潮濕的環境或淋雨等,以減少皮膚疾病的發生。同時,對於已經出現的皮膚問題,應及時就醫,采用合適的方法進行調理和治療。

“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主要描述了由於飲食結構的改變,特別是過度食用肥甘厚味的食物,導致身體出現病變的情況。

首先,“高梁”在這裏指的是肥甘厚味的食物,如肥肉、精細的糧食等。這類食物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是容易產生痰濕和濕熱的,長期過度食用會損傷脾胃,導致脾胃運化失調。

“足生大丁”中的“足”在此並非實指腳部,而是表示“多”或“能夠”的意思,即容易產生。“大丁”則是指疔瘡這類皮膚疾病。因此,“足生大丁”的意思是說,過度食用肥甘厚味的食物,容易導致身體產生疔瘡等皮膚疾病。

“受如持虛”則形容了這種病變的發生方式。在這裏,“受”表示接受,“持虛”則比喻身體的狀態像拿著空的容器一樣,容易接受外界的病邪。也就是說,當身體因為飲食不節而出現虛弱時,就像拿著空的容器一樣,容易接受並產生疾病。

因此,整句經文的意思是:長期過度食用肥甘厚味的食物,會導致身體產生疔瘡等皮膚疾病,這種病變的發生方式就像拿著空的容器接受病邪一樣容易。

這句經文強調了飲食對於身體健康的重要性,提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飲食的均衡和適度,避免過度食用肥甘厚味的食物,以維護身體的健康。同時,也提醒我們在麵對疾病時,要注意調整飲食結構,以輔助治療和康複。

“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鬱乃痤”主要描述了因勞作後出汗並受到風寒侵襲,導致皮膚疾病產生的機理。

首先,“勞汗當風”指的是人體在勞作或運動後出汗,此時毛孔張開,身體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相對較弱,如果正好遇到風邪侵襲,就容易受到病邪的入侵。

“寒薄為皶”的“寒薄”指的是風寒之邪乘虛侵入人體,“為皶”則表示這種風寒之邪侵襲皮膚後,會導致粉刺的產生。粉刺是皮膚上的一種小突起,通常由於毛孔堵塞、皮脂分泌過多等因素引起。在這裏,風寒之邪的侵襲是導致粉刺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鬱乃痤”的“鬱”指的是氣血鬱滯,即由於風寒之邪的阻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積聚在局部。“痤”則是指較大的癤腫,比粉刺更為嚴重。這裏說的是,如果氣血鬱滯的情況持續加重,就會形成更為嚴重的痤瘡。

綜合來看,“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鬱乃痤”這句話揭示了勞作後出汗並受到風寒侵襲時,皮膚疾病的產生機理。它提醒我們在勞作或運動後要注意避風保暖,避免風寒之邪的侵襲,以維護皮膚的健康。同時,對於已經產生的皮膚問題,也要及時調理氣血,防止病情進一步加重。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首先,“精則養神”意味著當陽氣處於精微、清靜的狀態時,它有助於養神。在中醫理論中,神是指人的精神狀態和意識活動。陽氣的精微狀態可以為神提供充足的養分,使人保持清醒、精力充沛的精神狀態。當陽氣充足時,人的思維會更為敏捷,反應更為迅速,整個精神狀態也會更加飽滿。

其次,“柔則養筋”則是指當陽氣處於柔和、溫煦的狀態時,它有助於養護筋脈。筋脈是連接骨骼、維持身體運動功能的重要組織。陽氣的柔和狀態可以使筋脈得到充分的滋養,保持其柔韌性和彈性,從而維持正常的運動功能。當陽氣柔和時,人的四肢活動會更加自如,不會出現僵硬或疼痛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