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古文明之,四氣調神。(1 / 3)

蔚藍星學術報告基地的量子報告投影繼續對古籍的內容進行闡述。

首先,它描述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氣候特點以及人體應如何與之相適應。春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人體應早睡早起,多做戶外活動,讓心情愉快,不宜過於殺戮、剝奪或懲罰,否則容易傷肝。夏季是萬物繁茂的季節,人體應晚睡早起,多曬太陽,避免憤怒,讓心情像花開一樣,否則容易傷心。秋季是萬物收獲的季節,人體應早睡早起,與雞同步,保持心情安寧,收斂神氣,否則容易傷肺。冬季是萬物閉藏的季節,人體應早睡晚起,等待日光,避免擾動陽氣,注意保暖,否則容易傷腎。

接下來,它強調了天地陰陽之氣的重要性。當天氣清淨、光明時,陰陽之氣和諧,萬物生長旺盛;反之,當陰陽之氣失調時,就會出現各種自然災害和疾病。因此,人們應該順應自然,與天地陰陽之氣和諧共處,以保持身體健康。

文章還指出,如果逆反了四季的氣候變化,就會對人體產生傷害。例如,逆春氣會傷肝,逆夏氣會傷心,逆秋氣會傷肺,逆冬氣會傷腎。因此,聖人會根據四季陰陽的變化來養生,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從而保持身體健康。

最後,它強調了預防疾病的重要性。聖人不治已病,而是治未病;不治已亂,而是治未亂。這就像口渴了才開始挖井,打仗了才開始鑄造兵器,已經太晚了。因此,我們應該注重預防,保持身心健康。

總的來說,這段文字強調了順應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性,提醒人們要根據四季的氣候變化來調整生活方式,以預防疾病,保持健康。

“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誌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實寒變,奉長者少。” 這段話是關於春季養生的重要論述。

春三月,此為發陳:春季的三個月,是萬物推陳出新的時節。“發陳”意味著舊的事物逐漸消退,新的事物開始生長。

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在春季,天地間的陽氣開始生發,萬物也因此開始變得茂盛和繁榮。這是大自然生機勃發的季節。

夜臥早起,廣步於庭:在春季,人們應該調整作息,晚上早些睡覺,早晨早些起床。同時,多到戶外庭院中散步,呼吸新鮮空氣,感受春天的氣息。

被發緩形,以使誌生:春天應該解開束發的發帶,使頭發自然披散,穿著寬鬆舒適的衣服,以便身體能夠舒展,心情舒暢,讓生機盎然的精神得以生發。

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在春季這個生長的季節,應該多行善事,滋養萬物,避免殺戮和剝奪。應該多給予,少索取,多獎賞,少懲罰。這樣的行為有助於與春天的生發之氣相協調。

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上述的行為和習慣,都是順應春季氣候特點的養生之道。

逆之則傷肝,夏為實寒變,奉長者少:如果違背了這些養生原則,就會損傷肝髒,因為春季是肝氣生發的季節。同時,到了夏季,可能會出現身體寒涼的病變,這是因為春季沒有養好生氣,導致夏季的陽氣不足。此外,“奉長者少”意味著身體在春夏季節的生長和發育會受到影響,導致身體不夠健壯。

“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誌勿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這段話主要描述了夏季三個月的氣候特點以及人體應如何適應這些變化,以保持健康。

夏三月,此為蕃秀:夏季的三個月,是萬物繁榮茂盛的季節。“蕃秀”意味著植物茂盛,生長旺盛,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

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在夏季,天氣和地氣交融,萬物因此得以生長並開花結果。這是夏季大自然生機盎然的體現。

夜臥早起,無厭於日:夏季白天時間長,夜晚時間短,人們應該順應這種變化,晚上稍晚些睡,早上早些起床。同時,不要厭惡夏日的陽光,適當曬太陽有利於身體健康。

使誌勿怒,使華英成秀:在夏季,人們應該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發怒。這樣可以使精神飽滿,如同自然界的萬物一樣,展現出勃勃生機。

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在夏季,人體的陽氣容易外泄,這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人們應該順應這種變化,讓身體內的陽氣得以適當釋放。同時,內心應該像有所愛之物在外一樣,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

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上述的行為和習慣,都是順應夏季氣候特點的養生之道,有助於身體的生長和發育。

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如果違背了這些養生原則,就會損傷心髒。到了秋季,可能會出現瘧疾等病狀。這是因為夏季沒有養好陽氣,導致秋季的抵抗力不足。

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奉收者少”意味著在秋季收獲的季節,由於夏季沒有養好身體,導致秋季的收獲(即身體的儲備)減少。到了冬至時節,可能會因為身體儲備不足而出現重病。

這段話強調了夏季養生的重要性,提倡人們要順應夏季的氣候特點,調整作息和生活習慣,保持心情愉快,以養護心髒和陽氣,為全年的健康打下堅實的基礎。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誌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誌,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這段話主要描述了秋季三個月的氣候特點以及人體應如何適應這些變化,以維持健康。

秋三月,此謂容平:秋季的三個月,是萬物成熟並趨於平定收斂的季節。“容平”意味著萬物經過春夏的生長茂盛,到了秋季逐漸成熟,並呈現出平定和穩定的態勢。

天氣以急,地氣以明:秋季的天空高遠而清肅,氣候開始變得涼爽而幹燥;地麵的景象也顯得明亮而清爽。這是秋季氣候的典型特點。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在秋季,人們應該早睡早起,作息時間與雞的活動相類似。這是因為秋季白天逐漸變短,夜晚變長,人體也應該順應這種變化,調整作息時間。

使誌安寧,以緩秋刑:秋季氣候幹燥,容易影響人的情緒,使人感到煩躁不安。因此,人們應該保持心情寧靜,避免過度悲傷和憂慮,以減輕秋季氣候對身體和情緒的不良影響。

收斂神氣,使秋氣平:在秋季,人體的陽氣開始收斂,人們應該順應這種變化,收斂自己的精神和氣息,使身體的陽氣得以平穩過渡。

無外其誌,使肺氣清:人們應該收斂自己的誌向,不要過於張揚和外露,以保持肺氣的清爽和暢通。這樣有助於維護呼吸係統的健康。

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上述的行為和習慣,都是順應秋季氣候特點的養生之道,有助於身體的收斂和儲備。

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如果違背了這些養生原則,就會損傷肺髒。到了冬季,可能會出現完穀不化的腹瀉症狀。這是因為秋季沒有養好收斂之氣,導致冬季的陽氣不足,消化功能減弱。

奉藏者少:“奉藏者少”意味著由於秋季養生不當,身體沒有儲備足夠的能量和養分,到了冬季就無法很好地進行潛藏和修養。

這段話強調了秋季養生的重要性,提倡人們要順應秋季的氣候特點,調整作息和生活習慣,保持心情寧靜,收斂精神和氣息,以養護肺髒和陽氣,為冬季的潛藏和修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誌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極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這段話主要描述了冬季三個月的氣候特點以及人體應如何適應這些變化,以維持健康。

冬三月,此為閉藏:冬季的三個月,是萬物閉藏的季節。“閉藏”意味著萬物進入休眠狀態,收藏能量,以待來年春天的複蘇。

水冰地坼:冬季氣候寒冷,河水結冰,土地凍裂。這是冬季自然界典型的景象。

勿擾乎陽:在冬季,陽氣潛藏,人們應該避免擾動體內的陽氣,以免耗散精力。

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冬季的夜晚時間長,白天時間短,人們應該早睡晚起,等到太陽出來後再起床活動。這樣可以順應冬季的氣候特點,保持身體的溫暖和陽氣的充足。

使誌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在冬季,人們的精神活動也應該保持內斂和收斂,如同隱藏起來一樣。內心可以有所思考,但不必表露在外。同時,也要保持一種滿足和充實的感覺,避免過度追求和欲望。

去寒就溫:冬季氣候寒冷,人們應該注意保暖,避免受寒。要穿暖和的衣服,住在溫暖的室內,以保持身體的溫暖和舒適。

無泄皮膚,使氣極奪:冬季不宜使皮膚過度開泄出汗,以免耗散體內的陽氣。要保持皮膚的溫暖和幹燥,避免過度暴露於寒冷的環境中。

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上述的行為和習慣,都是順應冬季氣候特點的養生之道,有助於身體的閉藏和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