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土地孕育的溫情——上海財經大學校長樊麗明(2 / 3)

“樊氏”研究法的背後是樊麗明在科學道路上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提升。“學習是自己的事情,有這種學習的衝動、覺得應該提高、覺得必須要充電了,就去學,不去學,知識是得不來的,這也感謝學校和家庭的理解支持。其他的就是要努力,努力就行了。”在山東大學任教期間,樊麗明講授財政學、西方國家財政、財政政策等多門課程,承擔了繁重的教學任務,與此同時,她還要在財政學專業的學科建設、教師隊伍建設中擔任重要角色。在教學實踐中,樊麗明不僅夯實著個人的知識積累,而且深入鑽研專業領域,她越發感到進一步深造的重要性與必要性。1996年至1999年樊麗明在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隨後於2000年11月至2003年5月在廈門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2001年11月至2002年5月,樊麗明在美國杜克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在這期間,樊麗明閱讀了大量的外文文獻,深受觸動,一回國就積極投入到公共品領域的研究中,一直到今天。對於公共品供給,她係統研究了政府供給、市場供給和自願供給三種方式的運行機理、作用邊界及相互關係,對中國公共品市場供給和自願供給進行了實證分析。樊麗明在博士後研究工作中,結合中國民辦教育和城市基礎設施的案例,分析公共品市場供給的發展狀況及其條件,探討完善公共品市場供給的激勵機製和約束機製問題;結合中國福利彩票和體育彩票、中國青少年基金會等案例,分析公共品自願供給的條件,探討激勵機製之完善策略,最終撰寫並出版了博士後報告《中國公共品市場與自願供給分析》。

在博士後出站報告評審會上,廈門大學經濟學院鄧子基教授、張馨教授、楊斌教授、鄧力平教授、紀益成教授等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該報告是近年來國內學術界關於公共品供給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之一,是國內學界關於準公共品供給製度研究的新進展,可以為我國當前構建公共財政基本框架的改革實踐提供重要參考。是一篇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研究報告”。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問題、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規律,所以我覺得公共品理論是個很有意義的研究領域。我國在國際舞台上應盡的國際責任從我們專業角度考量就是國際公共品的供給問題;公共品理論中的俱樂部產品理論也可以應用於農村專業合作社的研究當中。我也在不斷引導我的學生進行相關研究。”樊麗明如是說。

學術理論研究的深入必然伴隨著研究方法的改進:從典型調查法到問卷調查法,樊麗明帶領團隊進行實地調查的方法也在不斷趨於規範,而注重實地調查及數據分析,取得豐碩的學術成果背後,其實是她在理論和實踐層麵一步步地深耕細作。

“樊門學子”不好當

在學校,樊麗明有一個親切的稱呼——“樊導”。這個“導”字不僅是學術上的指導,更是做人的引導。

在山東大學擔任副校長期間,樊麗明分管學校的教學、合作發展、財務等工作,與此同時她還需要主持學術會議或者出國參加學術交流。但是有一點不可動搖——她堅持每學期必須開一門課程。為了保證能夠準時給學生上課,樊麗明很多時候都是在外地考察的當天晚上疲憊地趕回濟南。而她自己卻總是謙虛地說:“盡管在學校有很多的工作,我始終覺得我是一個教師,這是我的本分,是我應該做的,是我願意做的。”

何謂嚴謹教學?樊麗明用實際行動樹立了一個典範。製訂詳細的課程計劃,在開課的第一天就讓學生對這門課程具有感性與理性的雙重宏觀認識:這門課程的主題、專題、必讀書目、參考書目、課時安排,甚至連如何分組進行調研她都提前告知。課上講解清晰,並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課後幫助同學們搜集相關的閱讀資料,並將其分門別類。她甚至途經港台或者到國外參加會議也不忘為學生淘書。

嚴師出高徒,但想成為“樊門”的高徒也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樊麗明對學生的要求非常嚴格,在每一個專題知識的學習中,她都要求學生紮實掌握經濟學基本理論,並在此基礎上訓練學生的經濟學思維,通過引導學生如何閱讀文獻、如何實地調研等多種形式,拓展知識的深度與廣度。這不僅培養了學生們的經濟學素養,也加強了經濟學理論與方法的雙重學習。

“經濟學屬於社會科學,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在校門外的,我們不能隻限於書本知識的學習,一定要到社會上走一走,去調研,去實踐,才能真正做好研究。”每年暑假,樊麗明都會親自組織參與社會實踐調研活動,還向學生們傳授入戶調研時獲取真實數據的秘訣——可以帶一些小禮物表示尊重與感謝。樊麗明經常向學生強調社會調查的重要性:“不要不屑於做社會調查,在家裏想象社會變化是不可能的,對研究對象的感知跟第一感覺很有關係,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知需要過程。”

樊麗明不僅要求學生到社會上走一走,更鼓勵學生到國內外的學術論壇、學術交流會議上走一走。“把你已經學過看過的係統思考拿出來,這是對自己的提升。再一個是思想碰撞,看看我們有什麼不同,學習別人先進的思想。”她還積極地為學生創造參與課題研究的機會。例如,在“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中,在給予博士生以一定的方向性指導之後,她便把子報告中的義務教育均等化、醫療服務均等化交給博士生獨立完成;推薦學生到國內外其他高校學習,開闊視野。她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倡議舉辦由學生主持、學生約人、學生參加的公共經濟討論活動。她本人但凡有時間就一定參加並引導學生做得更好。

“一個基地,兩個導師,五種經曆”模式是樊麗明在學術研究及教育教學上的又一個新的探索,通過海外學習、第二校園、社會實踐、課題研究以及國內外學術交流豐富了學習方式和渠道,學生們從中獲益良多。

因材施教,誨人不倦。正如“至聖先師”孔子一般,樊麗明的嚴格要求並不是一概而論的。每個人學習的基礎不一樣,所以要求不同,一定要因人而異。每個人學習的順序是不一樣的,關鍵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她結合每一位學生的特點,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對學生製定不同的標準,不僅耐心地給他們以學術上的指導,還幫助他們製訂自己的職業規劃。有些學生本科並不是學習財政學的,她就專門給他們製訂了特殊的學習計劃。有些學生基礎知識不夠牢固卻急於閱讀高深的學術著作,她又結合自身的經驗,告訴同學們學術研究應該如何一步一步穩紮穩打地進行。有些學生善於從事理論研究,有些學生組織能力很強,她便從當今就業的現狀出發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樊麗明始終認為老師應因材施教,發揮其指導作用,關注學生的成長,對他們進行人生指導。作為一名導師,她不僅對學生有學術上的提攜,能用自身深刻卓越的學術思想和厚重淵博的知識為學生提供方向上的引導和方法上的點撥,而且用自身的為人處事原則和風格去教育人、影響人、熏陶人,她的言傳身教在潛移默化間影響著學生做人治學的態度,影響著他們做事的方式與方法。

有一次,樊麗明的一位學生為她做一份課題會議記錄,郵件發給她不久就收到了回複。學生打開一看,樊麗明在原先的文檔上用批注符號修改得密密麻麻,從記錄的條理架構,到標點符號的運用,不僅作了修改而且附加了詳細的說明。這份嚴謹與認真讓學生深深地折服。在樊麗明的教育下,她的許多學生已成為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當“樊門弟子”與老師再次相聚,圍坐在老師身旁,談及“樊導”曾經對他們的諄諄教導時,感激之情溢於言表,更有學生發自肺腑地說:“能成為樊老師的學生是一生最大的榮幸。”這無疑是一個學生對為師者的最高評價。

新學校,新同事,新城市

科學地當校長

2012年7月2日,教育部黨組成員、中紀委駐教育部紀檢組組長王立英在上海財經大學宣布了教育部關於上海財經大學校長的任免決定,任命樊麗明擔任上海財經大學校長。中國人自主創辦的中國第一所研究商學的最高學府——上海財經大學迎來了近百年校史上的第一位女校長。

從山東大學到上海財經大學,這對樊麗明來說是一次人生的大轉折。山東大學規模大、綜合性強;上海財經大學以精英教育為目標,多科性、專業性強。1934年,著名學者馬寅初為上財人題詞“經濟匡時”,寄望上財人“胸懷祖國、誌存高遠、服務於國家、奉獻於時代、擔負起天下興亡的重任”。麵對這樣的曆史重托,樊麗明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責任。

“認真調研、仔細論證、大膽推進”,樊麗明用科學的方法指導自己從事校長的工作。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最準確地掌握學校的狀況,樊麗明使出了自己在學術研究中的殺手鐧——調研。她帶領著學校新一屆領導班子走訪各個學院,了解學校圖書館等基礎設施的情況,甚至前往浙江學院實地了解發展情況,不僅了解了自己工作的基礎和對象,還促進了新同事之間的相互了解。

“調研是一方麵,而在管理學校大的層麵我的想法是堅守傳統、開拓創新。上財是一所近百年的老校,有著優質的專業教育以及廣泛的社會認同,因此好的傳統我們要進一步堅持,在此基礎上認準方向、開拓創新,才能讓我們的學校辦得更好。”樊麗明如是說。

為了拓展學校的國際化建設,樊麗明多次到港澳台、海外與世界一流大學交流聯係,親自參與國際化合作建設。自2012年7月至今,上海財經大學已經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及其商學院、西班牙IE商學院、香港教育學院等12所世界一流大學共同建立海外學習項目。樊麗明分析了學校現階段的情況,繼續堅持“常任軌”、外聘院長等製度,與此同時,堅持提升合作學校層次,增加學生海外學習機會,統籌規劃管理人員境外培訓。

2012年,上海財經大學校董會成立,形成了校友會、校董會、教育基金會“三會合一”的發展平台,並通過“合作發展處”這一職能部門整合校內資源,更好地服務社會,更好地服務學校發展。在完善現代大學製度的路上,樊麗明也不斷有著新的探索。

“科學”不僅是一個學術領域,更是學校管理的方法論。“一項工作,經過調研論證明確方向、達成共識後,就要有抓手有保障有措施地大力去推。”了解、深入、思考、解決、反饋,樊麗明在最短的時間內對上海財經大學有了充分的認知。拒絕隻通過文件了解,拒絕隻聽他人的簡介,多年的科研經曆,讓樊麗明更加傾向於親自去看、親自去感受,對她而言調研就好像是一把鑰匙,把理論的大門打開,讓她真真切切地看到學校的現在與未來。也隻有這樣一步一個腳印,走出自己做校長的路,學校的發展才能穩穩當當。

我們的母校

這是樊麗明到上海財經大學工作的第四個月零十天,上財迎來了95歲的生日。這四個多月中,她冒著酷暑,花了二十餘天走訪學校所有院係基層單位,開展調研,召開座談會,聆聽師生們的心聲,翻閱校史,學習了解學校文化。她有擔負重任的不安,也有實地調研的謹慎。當她在95周年校慶校友代表大會上親切地稱上財為“我們的母校”時,沒有人質疑這句話的真實性。因為每個人都看到了她的身體力行,也願意相信樊麗明會帶領上財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大家以有這樣的一位女校長而感到自豪。

上海財經大學是一所具有95年辦學曆史的高等學府,也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國立商科高等院校。學校的源頭可追溯到1917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創設的商科,著名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哈佛大學商科博士楊杏佛先生擔任商科主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擴展為國立東南大學時,為適應商學人才培養需要,決定將商科擴建為商科大學並遷往上海。1921年9月28日,上海商科大學在霞飛路(今淮海中路)尚賢堂舉行開學典禮,中國首位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博士、時任東南大學校長郭秉文先生兼上海商科大學校長,著名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馬寅初先生擔任首任教務主任。郭秉文校長指出:“上海商科大學的成立,開啟了正規意義上的商科學院之先河。”

樊麗明了解到校史上曾經的三次光榮,從20世紀初母校作為中國第一所國立商科大學創立,到新中國成立後母校成為華東地區唯一的高等財經院校,再到改革開放複校之後母校取得的一係列佳績。光榮的曆史讓樊麗明在壓力之下,更有動力。她以母校曆史上的學術領先、教育有方的校長為楷模,學習他們國際化與本土化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聯係的思想精髓,並與自己的管理方法相融合,從而規劃出一條上財發展的嶄新道路。

“母校興,則校友榮;校友興,則母校榮。”在校的學生、畢業的校友,這二者在樊麗明看來都是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友是一個學校人才培養質量最好的證明。每位校友都是一張流動的名片。“上海財大人才培養的質量不是靠寫材料寫出來的,不是拿到數據填到表格裏能夠證明的,它是靠一屆一屆的校友,在學校經過培養之後,散布到祖國各地,遍布到海內外,靠他的工作業績、靠他的多年發展來證明上財的人才培養質量是不是過硬的,是不是較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