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楚漢英雄(1 / 3)

用人如器

總結劉邦的一生,其成功之處在於能用人。

知人善任。中國有句俗話,謂之“物盡其用,人盡其才”。要實現“盡其用”、“盡其才”,關鍵在於把物放在適當的地方,把人擺在適當的崗位。知人善任的重點在於知人,然後就是善任。

知人、知己、知彼,其中知己意味著人應該有自知之明,人聰明的地方就是有自知之明。這對很多人來說確實比較難。而劉邦恰恰是一個非常有自知之明的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一個帝王最重要的能力是如何調動將士們的積極性,他很清楚他們都有什麼樣的能耐,並且知道該把它放在什麼位置上最為適合,並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充分地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作用。知人善任,這個根本道理,劉邦把它運用得非常好,這就是劉邦他為什麼會成就這樣一個漢朝集團。

孔子有這樣一句話,“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意思就是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在茫茫蒼穹中,或許北極星不是最明亮的,但它永遠指向北方,指向思想與靈魂前進的地方。北極星是永遠不動的,而北鬥七星永遠都圍繞著北極星運動。不難看出在大漢的革命軍隊中,劉邦就是那個亙古不變的北極星。而蕭何、張良、韓信、陳平、等這些人就是北鬥七星,劉邦一直在領導著他們的方向。

這就是劉邦為什麼可以取得成功的很重要原因。

選人不拘一格,用人用其所長。這是古今中外成功的用人之道。用人最忌按框框、杠杠取才,有的人學識很高,由於不知變通,辦事卻很低能。有的人經曆很豐富,由於悟性太差,始終沒有長進。重用這種人,就可能誤事。成功的帝王取才,首重能力,絕不存世俗偏見。所以,他們手下總是人才濟濟。古代明君不拘一格選用人才,就是敢於打破門第、學曆觀念。許多明智的帝王深深知道,有許多人才出自普通百姓家裏,出自社會最底層。因此,他們積極到民間尋找人才,打破門第觀念選用人才,如:五帝時期的帝舜是一個瞎子的兒子,商朝的伊尹是一個燒飯的奴隸,傅悅是一個砸夯的奴隸,成吉思汗手下有許多大將都是奴隸出身,北魏孝文帝的大將趙黑也是奴隸出身……在劉邦這支革命的隊伍中,張良是貴族,陳平是遊士,蕭何是縣吏,樊噲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夫,彭越是強盜,周勃是吹鼓手,韓信是待業青年。可以說是他們是處於社會的各個階層,了解社會的各個層麵。什麼人都有,可謂是一個雜牌軍。但劉邦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劉邦的隊伍裏有很多人都是從項羽營帳裏來的,劉邦盡釋前嫌的大度程度大得讓人不可理解,大得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就成了“偉”。最根本的問題,劉邦抓大放小、不拘小節。招降納叛,盡釋前嫌,是氣度,是用人之道,不是用人之術。

大海之所以這麼寬廣,是因為大海不僅容納了江河湖泊帶給它的水源,同時還接納了江河湖泊帶給它的泥沙和雜質。劉邦軍隊之所以強大,就是因為他海納百川的胸襟。劉邦之強大正在與劉邦不僅接納了人的優點,同時還接納了人的缺點。

曾經在項羽麾下的人,都簇擁在劉邦的身邊,就因為劉邦寬宏大量,一視同仁。比如,韓信、陳平。韓信原本是項羽手下的人,韓信有才,但項羽看不起韓信,他在項羽手下不能發揮其真正的作用,所以就投奔了劉邦。陳平原來投奔了魏王,後來又轉入項羽手下做謀士。陳平得不到項羽重視,鬱鬱不得誌,直到上天安排他在鴻門宴上見到了劉邦。良禽擇木而棲,此後,才華橫溢的他從項羽的軍中逃了出來,經魏無知推薦,投靠了劉邦。兩人縱論天下大事,十分投機。劉邦破例任陳平為都尉,留在身邊做參乘(陪他出行,為他駕馭馬車的官員),並命他監護三軍將校。

有句名諺說:“一兩重的坦誠,勝過一噸重的聰明。”人才,最需要的得到的是尊重。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在人際交往中,都希望對方對自己坦誠相待,而不是信口雌黃或口蜜腹劍。重視人才最重要的是尊重和信任,如果你要尊重這些人才,唯一的辦法就是以誠相待。

當然,劉邦就有這個優點。張良、韓信、陳平這些人,有問題便跟劉邦談,劉邦全部都是如實地解決,哪怕這樣解決會讓自己下不來台。

張良在鴻門宴之前得到消息,說項羽要派兵來剿滅劉邦,張良曾問劉邦,以自己的實力,是否打得過項羽。劉邦如實回答“固不如也”。後來,韓信到劉邦軍中來,也問了這樣的問題,說大王你的能力、魅力比得過項羽嗎?劉邦沉默了許久,最後還是坦誠相告,“固不如也”。

這些人能夠為劉邦出謀劃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劉邦做每件事情都是如實相告,絕不隱瞞。信任對方,尊重對方,就會得到對方同樣的回報,同樣的信任和尊重,這樣一來他們就會盡心盡力地幫劉邦出謀劃策。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是中國傳統的信任方式,也是自古以來為人稱道的一條原則。在革命中最忌諱懷疑別人,劉邦就有這個魄力,一旦決定用某人,絕不懷疑,放手使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陳平。陳平從項羽的軍中投靠劉邦以後,得到劉邦的信任,這讓很多劉邦的老部下不滿意:我們跟著劉邦跟那麼長時間,建功立業,出生入死,也不過就混到現在這個位置,陳平這個小子一來,就給他那麼高的職務。

所以就有人去到劉邦那裏說陳平的壞話。他們紛紛說他品行不端,貪圖賄賂,也就是後人有時提起的“昧金”、“盜嫂”,認為這種人不能信任重用。

劉邦經不住眾人再三詆毀陳平,便也心生疑團,召陳平來質問道:“聽說你原來是幫助魏王的,後來離開魏王去幫助楚霸王,現在又來幫助我,這怎麼不讓別人懷疑你的信義呢?”

陳平不緊不慢地回答道:“同樣一件有用的東西,在不同的人手裏作用就不同了。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用我,我離開他去幫助楚霸王,霸王也不信任我,所以我才來歸附大王。我雖然還是我,但用我的人可不一樣了。我久慕大王善於用人,所以才不遠千裏來投奔大王。我什麼也沒帶,來到這兒,所以什麼都沒有,才接受了人家的禮物。沒有錢,我就生活不了,也就辦不了事。如果大王聽信讒言,不起用我,那麼,我收下的那些禮物還沒有動用,我可以全部交出來,請大王給我一條生路,讓我辭職回家,老死故鄉。”